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

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,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活动的主题定为“不让任何人掉队”。 生产更好、营养更好、环…

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,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活动的主题定为“不让任何人掉队”。 生产更好、营养更好、环境更好、生活更好。 ”16日的一周也是中国粮食安全宣传周,今年的主题是“保障粮食供应打牢中国饭碗”。 粮食安全是治理国家的安邦头等大事。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,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,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。

以洪八政为范,以食为政头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对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,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,手有粮食、心慌永远是真理。 十八大以来,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,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,提出“确保粮食基本自给、粮食绝对安全”的新安全观,倡导“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生产能力、确保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”的国家粮食安全

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,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

十八大以来,中国加强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,通过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、实施大豆振兴规划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一系列有力措施,粮食产量持续提高,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。 2021年,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,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实现“十八连丰”。 同时,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 与2012年相比,稻谷增加了126亿斤; 小麦增加289亿斤; 玉米增加860亿斤; 大豆增加59亿斤,实现粮食基本自给、粮食绝对安全。

大力实施“两藏”战略,粮食生产基础巩固

十八大以来,中国大力实施藏粮藏技,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,巩固了粮食生产物质基础。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,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,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。 同时,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,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,“藏粮”措施加快推进。 近年来,我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亿亩,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推进,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。

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和质量提升的核心力量,也是应对全球粮食危机、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依靠科技自强取得更大进展。 十八大以来,中国相继启动玉米、大豆、水稻、小麦等作物良种联合攻关,选育出一批水稻新品种。 目前,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%,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6%以上,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粮食储备充足,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

充足的粮食库存是确保粮食价格等重要物资价格稳定运行的关键,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。 十八大以来,中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,围绕粮食储备改革,不断健全储备体系,优化规模结构布局,规范储备运行,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更加合理,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,形成全方位多边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目前,我国小麦、稻谷等粮食品种比重超过70%,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小麦、大米等产粮储备,粮食库存不断增加,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,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关于作者: 青岛新闻快报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